李書磊
2025年11月07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刻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任務,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對標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建設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必須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凝聚起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推動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不斷,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把文化創新創造放在突出位置。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結合”,開啟了廣闊的創新空間,把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提高到了新高度。歷史和實踐一再証明,隻有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調動一切有利於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才能匯聚文化發展的強大動能,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日俱增,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越來越高,日益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特點。特別是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精神文化需求發生巨大變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享受精神文化產品,還要參與文化創作生產,在完整真實的精神文化生活過程中獲得精神滿足、提升思想境界。這些變化給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隻有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廣闊的文化舞台,使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促進人民文化創造相統一,才能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三)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在國際文化競爭中贏得主動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變亂交織、動蕩加劇,地緣沖突易發多發,國際競爭更加復雜激烈。這種競爭既表現為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競爭,也表現為文化、制度等軟實力的競爭。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與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不斷加深,但同時也面對更加頻繁的文化碰撞,乃至更加激烈的思想文化競爭。隻有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使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等領域出現人才輩出、高峰迭起的可喜局面,才能在國際上真正形成我們的文化競爭力與影響力。
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基本要求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目的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關鍵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旗幟就是方向,就是力量。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決定著我國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沿著正確道路前進的根本保証。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用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把這一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貫徹到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也包含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要求,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不斷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二)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知其所來,才能明其所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是歷史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推動文化創新創造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必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傳承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實踐與生活是文化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當代中國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社會實踐,這種偉大實踐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必須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深入研究回答實踐遇到的新問題,從實踐中汲取鮮活素材,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創新。特別是要緊密聯系億萬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探索建立作家、藝術家、專家學者、新聞記者深入實踐的有效機制,真正走進蓬勃發展的中國田野,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內心世界,展開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化創造。
(四)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科技是文化創新創造的推進器,科技的每一次迭代都推動了文化的創新和突破。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載體。能否抓住這一輪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機遇,是決定我國文化能否生機勃發、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一個關鍵因素。要營造開放創新生態,推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發展,讓文化科技創新能力獲得空前解放,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文化創作生產傳播,為文化創新創造插上科技翅膀。同時,要主動糾治與數智技術伴生的虛假信息、文化碎片化與淺表化、過度娛樂化等弊端,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
(五)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包容性是創新性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基礎。歷史上,中華文明正是在開放包容中貫通中外、取長補短,才涌現出一個個文化高峰,實現一次次文明更新。要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與各種思想文化對話交流,以兼收並蓄的態度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鑒中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氣象。
三、在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建議》圍繞“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真抓實干、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抓好落實。
(一)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要完善制度機制、健全工作體系、創新活動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核心價值觀建設說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設,要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和宣傳教育,緊密聯系實際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推動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形成自主知識體系,是文化建設和文化繁榮的基礎。要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深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價值觀與文化相生相依,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又要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豐富的文化佳作啟迪思想、溫潤心靈,潤物細無聲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抓好青少年這個重點人群,結合新時代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和現實需求,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貫通課堂內外辦好“大思政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心理紓解和人文關懷,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高尚情懷。
(二)大力繁榮文化事業。文化繁榮離不開良好的文化生態,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充分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倡熱愛文化、獻身文化的志向追求,鼓勵面壁向學、潛心創作。文化繁榮最終要體現到層出不窮的好作品上。要鼓勵解放思想、發揮個性、大膽探索,創新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不斷提高文藝創作質量,努力推出無愧於時代的文化杰作,推動文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文化繁榮關鍵在人。要堅持“目中有人”,把培養、支持高水平文化人才作為戰略性任務來抓,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使創作者充分展示才華,努力造就擔綱頂梁的文化領軍人物,培育大批德才兼備的文化英才和文化新秀。
文化繁榮與對文化遺產的高度尊重和有力保護相伴生,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要秉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之心,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力度,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與一切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作堅決斗爭,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新大眾文藝是新生事物,也是生機勃勃的文化熱土。要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支持人民大眾廣泛參與真正的文化創作,引導規范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等健康發展,讓新大眾文藝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讀書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設,要深入推進書香社會建設,加快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使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養成讀書習慣,使讀書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精神追求。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十五五”時期我國將由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從歷史經驗看,這個階段正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要抓住這一重要的機遇期,加大改革力度、強化政策支持、用好科技支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把文化產業、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改革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要堅定不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文化領域行政審批備案制度,加強文化知識產權保護,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的積極性。文化產業的發展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培育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優秀文化企業和品牌。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施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創新數字時代文化市場監管政策,完善文化貿易政策,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和科技相生相促,要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拓寬文化發展空間,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
(四)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全面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成色。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完善國際傳播體制機制,加強國際傳播重點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國際傳播工作責任體系,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共同參與國際傳播工作。要創新傳播載體和方式,用好新媒體手段,支持社交媒體平台國際化發展。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高講故事的能力水平,用事實說服人、情感感染人、道理影響人,讓更多國外受眾易於理解、樂於接受。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知外是前提。要遵循國際傳播規律,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深入了解對象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開展精准傳播,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文化是溝通心靈的橋梁,要強化用文化同世界對話的理念,完善人文交流機制,不斷拓展交流渠道,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鼓勵更多文化企業和優秀文化產品走向世界,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使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使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06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